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专题报道】郭天财:向世界讲河南故事

时间:2019-07-01 20:05:50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编者按:6月2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兰考县举行。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通过党的对外工作渠道,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及其在中国地方的实践情况。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与会。会议期间,我校郭天财教授应邀以《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为题,分享了他在推动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故事和体会,引发与会嘉宾共鸣。现将郭天财教授发言和有关新闻报道汇总如下,以餮读者。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

郭天财教授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会

郭天财教授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会


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我来自河南农业大学,1953年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大学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经常到试验地和麦田,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地叫我“郭小麦”。

  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查看土壤墒情,测量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对他说:“我是河南农大的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现在种小麦真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现在河南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中国每4个馒头、3包方便面就有1个(包)产自河南。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

 

  有关新闻报道链接:

  中央广电总台:【向世界讲河南故事】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致力于小麦高产栽培研究

  中央电视台:央视联播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在兰考举行

  河南新闻联播:新闻特写 乡村振兴 河南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河南新闻(客户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宣介会在兰考举行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乡村振兴河南实践故事分享

  河南日报:我有故事讲给你听——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科技日报:“郭小麦”向30国政党宣介河南“科技粮”

  东方今报:他们在兰考 把河南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映象网:向世界讲河南故事 郭天财:和农民兄弟一碗捞面条的约定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