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奋进力量,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我们坚持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特别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希冀以此讲好农大好故事,传播农大好声音。今天专题报道推出第九期:《张绍文:王屋山下新愚公 晚霞映得满天红》。
他生在旧中国,见证了抗战和解放,最终在红旗下茁壮成长;他生于都市,却与蔬菜结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专家;他工作在高校,却钟爱结交农民朋友,一心只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他年已耄耋,却脚不离田,在王屋山下做起了有机蔬菜的“新愚公”;他桃李满天下,每个人都记得他的赠言——“做个好人”。
他,就是被誉为“河南省蔬菜之父”的河南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张绍文。
在愚公的故乡,一位八旬老人为菜痴狂
在河南农业大学西北方向182公里处,是著名的愚公之乡——济源,魏巍的王屋山已经不同上古时期那么艰险,反而是物阜民丰。
2019年6月26日,已是夏至后的第五天,酷热是这个季节的关键词。在王屋镇五里桥村海拔560米的“东山”山坳上,赫然伫立着几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里面成排成行的有机小番茄正在旺盛省长,一位身材高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给技术员讲授这些名为“绿宝石”“黑珍珠”“味美思”的品种特性和防虫要点。
这位老人就是张绍文教授。今年已经82岁的张绍文,每周至少五天风雨无阻奔波在这个山坡上,只为能够和自己心爱的蔬菜在一起。

83岁的张绍文,每天还要亲自检查温室大棚设施情况
当然,在这个蔬菜基地,张绍文做的却是和过去数十年蔬菜生涯完全不一样的事——纯有机蔬菜,即生产中“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激素、不用除草剂”的“四不” 生产,研究如何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避免农化残留带来的土壤、地下水和空气污染。因为,他特别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张绍文在75岁时为自己选的新路,这条路之难,或许难过移山,但他说:“只要能在蔬菜生产一线,只要能为老百姓生产健康安全的蔬菜,只有快乐,没有苦难!”
为蔬菜痴,为蔬菜狂,为蔬菜一生都在奔忙,这就是张绍文的蔬菜人生。
新中国培育的首批园艺专家
193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是年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此时才半岁的张绍文身处的俨然已是“国破山河在”的世界。
从幼年至少年,张绍文小小的年纪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深刻体会了旧时代的民生多艰,更见证了新时代的万物生长。
张绍文是幸运的,天津解放后,他和众多的天津少年一样,可以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自由地亲吻着墨香,而学以致用的理念也在他的心里牢牢扎根。
1955年,18岁的张绍文以优异成绩考上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从此与蔬菜结缘并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菜农”生涯。
1961年,毕业后本在北京中央部委工作的张绍文和爱人王锦文,因为出色的专业才能被时任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的领导看中,并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园艺系。从此,张绍文夫妇便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干就是68年。

青年时代的张绍文和夫人王锦文
从那时起,张绍文的双脚再也没有离开过泥土,他的眼中始终对蔬菜、对菜农充满着“爱意”。
早在2010年初的时候,国内著名的行业期刊《中国瓜菜》曾以《情系“三农”,献身“三农”,辛勤播撒科技火种——记著名蔬菜栽培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绍文》为题高度评价了张绍文的蔬菜人生。当时记者问73岁的张绍文:“您已人过七十,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却常年驻村,远离城市和家人,终日和泥土瓜菜打交道,您不觉得苦吗?不孤寂吗?”
张绍文是这么回答的——“时代和祖国选择了我们,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紧紧地与农业、农村、农民融为一体,熟悉农村,热爱农民,关心生产。”“我们之所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广阔农村学到的,是农民给予的。我时刻告诫自己:一不要忘本,二要报恩。”
“不忘本,要报恩”这是张绍文对事业最朴素的诠释,也是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园艺师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毕生为人民种菜,他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
从中央部委来到河南农学院,这对很多人来说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张绍文眼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而且,到了河南,“才恰恰能有机会接触泥土,倾情于心爱的蔬菜。”
带着这种情怀,张绍文除了讲台就是地头,抓住一切机会醉心于实践研究。1972年,张绍文主动要求去郑州西郊石羊寺村劳动,在简陋的温室里住了整整一年。就是这样的条件,张绍文硬是在黄瓜地里写成了论文《塑料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后来在全国第一届塑料大棚会议上宣读并获得好评。他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番茄早熟与高产的辨证关系》发表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河南拍电影。

张绍文和夫人王锦文
1978年,改革开放让整个国家春意盎然,而蔬菜业更是迎来了雨露甘霖。每每提及此,张绍文就十分动情,他说:“改革开放的40年,是新中国真正进入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发展之需也给知识分子带来报国机遇。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对重要副食品蔬菜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此,我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1979年,张绍文跑遍了大蒜的主要产区收集大蒜品种资源,通过四五年的种植比较,鉴定出了四川“二水早”,这就是现在河南普遍推广的蒜苗蒜;选育出了适合临颍县种植的当家品种——苏联2号,后改名为宋城大蒜,比过去的品种增产100%以上。
作为一个出色的园艺专家,张绍文的研究涉及整个蔬菜领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绍文设计建造了河南第一个“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开创了河南大棚蔬菜的新时代。80年代末,张绍文主持河南省科委项目——河南粮菜间作套种(立体农业),提出了“吨粮千元田”的目标,并奔波71个县推广间作套种,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
张绍文对大蒜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影响广泛。1991年,印尼一个商人买下3000亩土地种植大蒜却屡次失败,长出的大蒜个头小还不分瓣。后来商人专门把张绍文请到印尼指导种植。经过两年的科学试验,张绍文使大蒜分了瓣,还将产量提高到150公斤/亩,让印尼大蒜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
张绍文对蔬菜的研究总是把提高产量和降低消耗挂钩,很早就提出了科学施水、肥,减少浪费和污染的理念。
张绍文专于研究,同时善于总结,并对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通过各种方式教给农民。他坚持每年为《河南科技报》撰稿十余篇,为《中国瓜菜》杂志写稿5-6篇,并为该杂志审稿百余篇;而作为河南广播电台、河南科技报等媒体的涉农专家顾问团专家,他坚持每天接听菜农技术咨询电话,很多时候热线已经从演播室接到了家门口。

张绍文在科技点播台为农民电话指导
60多年来,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无私地应用到了千家万户的菜田里,铺成了一条条农民的致富路。
张绍文不仅自己成为蔬菜方面的一面旗帜,更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园艺专家,为河南乃至全国蔬菜战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蔬菜产业接班人。
孙治强是河南省蔬菜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是河南蔬菜届响当当的“大牛”,而他正是张绍文教授在恢复高考后带的第一届学生。马长生,河南省著名蔬菜专家,先后组织选育出优质瓜菜新品种二十多个,并推广到全国各地;其负责的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目前已成为我省著名的优质瓜菜品种的科研育种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创业基地但马长生最骄傲的身份是,“我是张绍文老师的学生!”王吉庆,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领域大专家,带领团队实现了不用天然土壤,仅用玉米秸秆、蘑菇渣等废弃农业资源制作的基质,或配置水溶肥等营养液就能循环利用,进行蔬菜高效生产,节水90%以上。王吉庆说:“张老师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坚决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还有知名瓜菜专家孙守如、番茄专家应芳卿、育苗专家刘宗立、西瓜专家徐小利、新生代蔬果产业青年专家郑先波、李胜利等,可以说,张绍文的学生都已经在我国蔬菜领域建树卓越,科教之火,早已燎原。
《河南农村报》曾以近3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张绍文长期坚持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三农”的事迹,并赞誉张绍文为“河南蔬菜之父”。
视农民为兄弟姊妹,他是菜农的“贴心人”
张绍文钟爱土地,钟爱蔬菜,更钟爱农民,让农民走上富裕路一直是他的梦想。半个多世纪里,只要有需要,张绍文老师总是听从组织召唤,不负农民朋友的期盼,无论天南地北,一往无前奔波在田间地头,受益的菜农不计其数。
新郑八千村是张绍文数十年来无私帮助农民的一个缩影。八千村曾是有名的风沙村,也是政府长期扶贫对象。2002年春,时年68岁的张绍文接受了河南农业大学八千村课题组的邀请开始驻村指导高效蔬菜种植。张绍文带着农民一干就是9年,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私传给农民,为发展该村蔬菜产业费尽心血。在菜农眼里,张绍文这位省城来的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如今,八千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农民通过种菜盖了新房、买了新车,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奔上了小康道路。而张绍文也被授予“八千村荣誉村民”。

张绍文教授指导新郑八千村农民科学种菜
张绍文热爱农民,视农民为兄弟姊妹,他让农民勤劳致富的念头比农民自己还强烈。20年前,人们只有在高档酒店才能见到芽苗菜,由于当时种植技术处于保密阶段,转让费高达4000元,菜农望而兴叹。
张绍文对芽苗菜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成功种出多种芽苗菜。他指导研究生吕建华撰写出版了10万字的专著《芽苗菜生产技术》,一下把“秘密”在全国公开了,为农民省去了高额的技术转让费。
草炭基质是蔬菜育苗的重要材料,但是传统的草炭基质资源短缺所以价钱较贵,张绍文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成本只相当于草炭三分之一的基质,并将配方教授给村民。有人提醒他这些配方可是能赚大钱的知识产权,要保密。但张绍文却说:“保啥密,我搞这些就是为了他们!”
张绍文常说:“给农民指导生产就是像捅窗户纸。很多群众在生产上遇到的困惑从专业的角度上很简单,一捅就破,但很多的时候缺的就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张绍文直接帮助过的菜农不计其数。在新郑八千村扶贫开发期间,村民张建新父亲病重,家庭陷入困难,张绍文主动拿出3万元钱帮助他建养鸡场,同时一句“赔了是我的,赚了是你的”让张建新甩掉思想包袱,走上了致富道路。
新郑市八千村得到张绍文帮助的村民张新志说:“张教授的几句话,就使效益提高好多。”但他也有怨言:“张教授给我那么多帮助,结果我给他送几根黄瓜还硬付给我钱,比卖的钱都多。”
张绍文的手机在电视上向农民公开,谁有需要他都全力帮助。2009年5月的一天,中牟县一名种大棚西瓜的农户通过河南电视台专家热线心急火燎地联系上了张绍文教授,提到自己家几亩眼看就要上市的西瓜陆续出现了瓜皮、瓜瓤变色的情况,急得要哭。此时的张绍文刚刚从河北长途奔波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但听到这一情况后,要了地址就匆匆上了去中牟的公交车。经过张绍文的指导和帮助,农户保住了一季的收成和心血,感激之情无法言表,便要请张绍文吃饭并要包车送他回郑州。张绍文婉言谢绝,一口饭没吃硬是自掏腰包又坐客车回郑州。

张绍文现场指导菜农种植
这样的事情在张绍文身上无数次重复,几十年来从未改变,生怕给当地百姓增添一点负担。在他为八千村服务的9年时间里,不仅没占过村民一分钱便宜,反而把自己的钱贴进基地建设数万元!他还不计报酬无私帮助很多蔬菜企业,只因为他认为这些企业能带动菜农致富。
有人说张绍文太实诚,“亏大了”,但张绍文却说:“我们学的知识都是国家教的,平台也是国家提供的,应该报恩才对。几十年来国家对知识分子、对农民都给了很多好的政策,学校和老百姓也给了我很多关爱和帮助,我觉得应该多为国家、为学校、为老百姓做些事情。”
春去秋来,春华秋实,张绍文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河南蔬菜生产却由原来比较落后的位次,发展到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前茅,河南的菜农则成为种植业中最早致富的一批农民。
初心不改,75岁高龄转战有机蔬菜
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全面得到尊重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共识。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始引导广大农业科学家们注重农业生产的无害化生产,尤其是有机蔬菜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向。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张绍文也在时刻关注着蔬菜业的发展,并参与了多个现代化蔬菜生产科技项目。2012年春节期间,已经75岁的张绍文本来打算“退休”,谁料一家有机蔬菜机构登门拜访,这次求教的正是如何种植有机蔬菜,并且诚恳希望张绍文“重出江湖”。

张绍文教授在济源种植基地观察蔬菜长势
“有机”两个字看似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却是千难万险。例如,有机蔬菜生产现在遵循的是“四不原则”,即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激素、不用除草剂。但是,种过菜的都知道,没有这些辅助,种菜就是给虫打工。
对于半个世纪从未离开过蔬菜战线的张绍文来说,过去数十年指导种菜的做法就是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增产增收。如今反其道而行之,就相当于重开战场,从零开始。当时家人和朋友都善意相劝“你已功成名就,何必去冒那风险,一旦失败,过去几十年的功绩将毁于一旦。”
张绍文不是没想过这些,但是最终蔬菜的魔力还是让75岁的他再度点燃了创业的热情,他答应担纲技术负责人,开始为老百姓试验种植有机“放心菜”。不少人说他不会享清福,但张绍文却说:“人这一辈子应该干点事,干点实事,干点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当然,张绍文在说起当初的决定时,依然是充满感情:“75岁再返自己一生所从事的蔬菜生产一线,当时真的是既高兴又胆怯,心里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于是,在多少老人安享晚年的时候,张绍文却重新拿出做科研的决心,去探索生物灭虫、物理灭虫等新技术、新手段。
7年来,张绍文从新郑基地高温闷棚大战蚜虫,到海南澄迈基地拓荒越冬有机蔬菜种植,到灵宝探索高山越夏有机蔬菜,最后来到愚公故里济源王屋乡五里桥的这个越夏蔬菜基地,他像当年刚入职的小伙一样孜孜以求。
宝刀不老,老愚公亮剑“拦路虎”
就在张绍文披挂上阵后不到十天,蔬菜基地的蚜虫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当时是2月底,野外还是寒意逼人,但温室内已温暖如春。越冬的蚜虫刚刚苏醒,聚集在各类蔬菜上拚命地吮吸汁液,使成片的叶子变黄不长,利用生物制剂喷洒无一点作用。
“当时几百双眼睛看着做为技术总监的我,眼神里都是‘看你怎办?’”回想时当时的情景,张绍文记忆犹新,“看着日益严重的危害,我是白天想,夜里梦,脑子里整天是蚜虫。”
人们常说,当你对一件事达到执迷的程度,就会产生灵感,事实也正是这样。张绍文说,杀死蚜虫本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花几块钱买上几袋吡虫啉一喷就见效。但,“我们即然向社会承诺不用化学农药防虫治病,此话掷地有声绝对不能食言。”

张绍文观察西红柿新品种长势
化学药剂不能用,生物制剂又没作用,怎么办?张绍文经过冥思苦想,探索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高温焖杀法”。他把布满蚜虫的黄瓜叶片在保湿环境下放入保温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从40度开始每增加5度为一个梯度,每加温半小时观察一下蚜虫的变化,经过多次反复的室内试验,终于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杀死蚜虫但又不伤及蔬菜的最佳温度。后来,他又配套了放风降温等措施,让这一开创性的灭蚜手段成为有机蔬菜防虫的利器。
但是没有几个人能想到,为了精准掌握“焖棚”的温度和湿度,作为一个高龄老人,张绍文是如何的“以身犯险”。大家都知道,夏天雨前高温闷湿的环境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温室大棚更是“人间蒸笼”。工作人员说,当时大棚温度提升到56度,湿度100%,进去后即刻汗流浃背,瞬间就有“闷气”的感觉。但是为了记载温度及蚜虫和植株的动态变化,张绍文每隔十分钟就要进入温室内观察,每次都要在里边待上一段时间。
一天一位工人问,张老师在棚内也不嫌热?另一人说,“他迷上试验就没感觉了。”听到这话,张绍文却笑着说工人说的很有哲理,还解释说:“当一个人执着于某一件事时,由于思想集中,其它的外界反应都会处于迟顿关闭状态。”
就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张绍文将“焖棚”的额定温度提高到了极限,更是经过实践验证,将书本上记载的黄瓜、番茄的最高极限温度提高了整整10度。
就是带着这种近乎痴人的钻研精神,张绍文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书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发明了杀灭瓜类灰霉病菌的“火燎法”、解决番茄裂果的“外科手术法”、杀灭白粉病的食用碱液“烧蚀法”、消灭白粉虱的“油碱喷淋法”,还探索总结了不同变种间授粉、防止土豆“变青”、搭架蔬菜夹蔓、确保黄瓜变直、废旧基质再利用等简便易推广的好方法,创新打造了新型石砌墙体无后坡温室、解决了温室大棚雨后顶部“兜水”问题,找到了北方低温季节番茄温室释放熊蜂授粉无效的根源……
这一项项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都是张绍文实践得来,为有机蔬菜从实验性种植到规模化生产搬开了一众拦路虎。
老骥伏枥,为霞映得满天红
在蔬菜基地,很多人会用“姜还是老的辣”形容张绍文有办法,但是他并不以为然,而是说,“我不是天然就有办法,但只要勇于思考不被眼前的问题所吓倒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告诉基地的技术员和工人们,“功夫不负有心人,遇难题要有积极的态度,就是把它装在脑里,挂在心上,日夜想,时刻念。让问题在你脑中占有一定空间,时间一长灵感就会显现。”
敬业和乐观是张绍文战胜困难的法宝。

张绍文教授获评省直道德模范
张绍文老师的学生魏文慧回忆说:“张老师太敬业了,每天都坚持上下班,早上8点上班,每次他7点多点就上去了,即便下雪天也不听劝要坚持上山,他还怕工人们上山时路不好走就拿着工具和我们一起铲雪,给大家铲出一条上山的路。”任道培是基地的技术员,他说:“我从去年10月份开始接触张老师,今年5月,在温室40度的高温情况下,张老师为了找到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在大棚里一钻就是大半天,经过多次尝试、试验,最终用碱面防治住了。”任道培还说,“张老师对技术员要求很高,他说一个技术员不待在地头,而是整天在电脑面前,那你如何提高自己,如何让自己所学与实践相结论?”
最近这7年来,张绍文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动脑又动手。别人都觉得苦,但是张绍文却苦中作乐,他还风趣地说:“‘干’可是好习惯,能干出一个好心情、干出一个好身体、干出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干出了为解决蔬菜安全生产的一条新路径。”
是的,蔬菜是张邵文老师一辈子的孩子,在他看来每一个品质好的蔬菜他都想亲自种一种。魏文慧说,2019年春节前,有学生送张绍文老师两小箱香薯,是比较好的品种,结果他和老伴王老师就蒸两块尝了一下,其它的全拿过来留种了。“张老师说,这是好品种,要留种。”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张绍文在蔬菜事业上已经奔波了60多年,但他对蔬菜的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对人的和善、对价值的追求依然是那样的纯粹。张绍文对此有着自己的感触,他说:“人生如梦,一晃己过八十年,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新中国。”而自己回报国家的只是一件事,“那就是与蔬菜结缘——培养它、呵护它、了解它、保护它、陪伴它……直至送出家门,还时时牵挂。”
从1937年到2019年,张绍文已经走过了82个人生年轮,他亲历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繁荣富强的新时代,而在这个伟大变革的历程中,将一甲子的时光全部投入到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实践中,矢志不渝,至今不休。
张绍文曾写过两句话——“愿天下风调雨顺,做好人一生平安”,言语如斯,一生如此。如今,在王屋山下,83岁的张绍文仍在如当年的愚公一般,为了心爱的蔬菜事业只争朝夕;更如同美丽的夕阳,让余晖照亮满天的云彩,这是赤子之心,更是人间大爱。
人物介绍:张绍文,男,汉族,1937年1月生,天津人,中共党员,原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绍文在蔬菜领域躬耕60余年,被誉为河南省蔬菜之父,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河南好人”、河南省直第三届“十大道德模范”、河南省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河南省服务“三农”优秀老科技工作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农业大学首届道德模范、服务“三农”十大先进人物、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采访:周红飞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