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泽霖教授是我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战线的优秀代表。日前,他决定将自己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及部分科研经费共计8208万元捐赠给学校。王泽霖教授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的农大精神,集中反映了我校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王泽霖教授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以不同形式向王泽霖教授致敬,为王泽霖教授点赞。现将部分师生感想分享如下,以激励更多师生从王泽霖教授感人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谱写出彩华章。
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华:
毕生勤俭不舍粒米,近亿身家挥手全捐。王泽霖教授退休之后,仍然心系学校事业发展。他正是我们身边的杰出榜样,是“讲好农大故事”的鲜活事例。他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老一辈农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林学院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发挥专业优势,继续搭建林院艺苑育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引导青年学生向先进典型看齐,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扛牢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体现农大人的奉献和担当;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发展中勇担重任,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牧医工程学院院长 杨国宇:
王泽霖老师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84年来到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工作,也是我的老师。我本科实习也是在他的实验室完成的,做试验、下鸡场、出远差,至今记忆犹新。三十年来,我亲身目睹和见证了他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神。80年代的中国养禽业,集约化养殖业兴起,随之而来的是新城疫等老病频繁暴发,禽流感、法氏囊病等新病相继传入并迅速蔓延,严重危及我国养禽业发展。80年代的河南农业大学,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也十分落后,学科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科研的需要。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王教授克服困难,一人承担多项工作。上课、研究生培养、门诊禽病诊疗、对养殖技术员开展培训,还要在实验室搞科研创新,可以说忙得“不亦乐乎”。
1995年,他带领团队自筹资金,创立禽病研究所,走出了一条以服务生产促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提升服务能力的良性循环之路。现在,他又把8200多万的科研转化经费全部贡献出来,资助学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真正体现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王老师刻苦钻研、勇攀高峰,求真务实、不计名利,为提高学校、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牧医工程学院教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张龙现:
我与王泽霖教授是近30年的同事,同时也曾在他的直接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年时间,他也是我学习的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我们牧医人干事的热情和精神。在他心中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在哪出差,都不能耽误上课,即使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也要赶回来。他知识渊博、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讲课生动有趣,效果非常好。他引领了我国养殖业产学研发展的模式,1992年自己出资盖起了科研楼,购买了一批高端科研设备,使研发如虎添翼。在我的印象中,王泽霖教授的科研和研发完全是靠中试产品成本回收、技术转让和企业横向经费支撑起来的,白手起家走出的一条研发之路。勤俭刻苦,即使身价上亿,出差也从不坐出租车,到北京住地下室招待所。
牧医工程学院青年教师 韩笑:
敬佩王老师公益事业“挥金如土”,个人生活粒米必较;震撼于王老师技术攻关紧跟国家需要,77岁不辍科研,致力禽病防疫保障“舌尖安全”;在农大,在我们身边有“星”如斯熠熠闪耀,我辈甘做“追星人”。也正是因为有着诸多“大先生”们通过课堂内外、言传身教,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极大地消解着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高校校园中存在的有悖于主流价值的偏差和扭曲,让我们更多农大人胸有家国,肩有担当,脚下有行动。先生之风,雪霁月明。我辈接力,奋然前行。
园艺学院党委副书记 侯亚兵:
十几年前就知道王泽霖教授,只知道他是位大专家,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很好,成果转化很多,据说比普通老师富有很多。最近通过报道让我真正了解了王泽霖教授,他确实很“富有”。
对于高校的每位老师来说,都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好的工作机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很好的成就,所以我们培养学生时多倾向于传授很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技能等等,学生也以工作后工资高低、发表高绩点文章多少为评价标准,这就是社会人眼中的富有。但人生是否有价值是否幸福活着真正的意义,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更是在精神上的,王泽霖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刻,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他经济上很富有,但他在个人生活中很清贫,他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他的心与学校与国家的发展连在一起,他虽然是瘦弱的老先生,但他却是境界高远精神富有高尚的人。通过他的事迹让我们更明确了我们学生培养的根本方向,那就是“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通过开展深入的“三全育人”,通过“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推进,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王泽霖教授这样精神富有的人,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工作态度,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园艺学院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李胜利:
我校老教授王泽霖老师一生简朴,却将自己一生从事科研积攒下的近亿万元全部积蓄捐给学校。王老师这种无私的情怀和大爱精神一直在深深感动着我,王老师是我们农大之魂,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同时,王老师不计名利得失,埋头做科研,躬身搞实践,所有的科研成果全部转化,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这深深触动着我。从王老师身上,让我更加明确:要根植于实践,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己任,静下心来、埋下头去、俯下身去做研究,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造福社会,践行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现青:
王老师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触动的是我要向王老师学习他对个人的严格要求,对科研工作的卓绝追求,对名利的淡泊意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感动很多,感动的是王老师的那一身正气的时代担当和历史责任。他那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后代的榜样力量。作为王老师的同事,作为一名农大人,我以我们农大有像王老师一样众多的科学家、不平凡人而自豪。同时,我不仅要从心灵上受感动,思想上受洗礼,更要从行动上去学习、去看齐。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做好社会服务,真正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偏应用性的学科,河南省又是粮食大事、食品工业大省,有着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我紧盯维护食品安全、消费者饮食健康的社会需求,深入河南省内广大食品企业生产一线,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产品安全水平;广泛参与市场管理局、农业农村厅、河南日报、大河报等监管及媒体,为食品安全监管献言献策,为食品安全宣传尽力尽心,无愧于科技工作者,做好使命担当。
看到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我找到了我和先进的巨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加努力,做出更多的业绩来回报社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进一步向先进看齐,严以律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党委宣传部 周红飞:
非常感谢《光明日报》和全网网友的关注,可以说接触王老师的每一刻都是肃然起敬,没有一丝杂质。作为一名校园通讯员,这些年接触到不少好老师,从“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到抗击人兽共患病“龙之队”张龙现,从“八百里伏牛山上的点金师”高致明到“亿万身家挥手全捐”的王泽霖……每个人身上都是弘农爱国、厚生丰民的家国情怀,每次都是由内而外的感动,他们是真教授、真脊梁,当然他们也不是个例,而是河南高校师者的代表,更是优秀河南人的代表。
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吴玲玲:
王教授是农大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毕生勤俭不舍粒米 近亿身家挥手全捐”的先进事迹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为广大师生上了最精彩的一课。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宣传学习王教授强国兴农的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不断鞭策自己,加强师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育人初心,不负教师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实际行动给广大青年学生做出最好的指引,引导他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将提升境界与锻炼本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中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园艺专业2006届校友 屠琼芳:
太震撼了,爱我河南农业大学!离校越久,越能感觉到这份情感的浓烈!我农有王泽霖老先生这样拥有“极端金钱观”的应用科学家,有厚生丰民、粮安天下,让老百姓吃好白面馍的郭天财,有晚霞红满天夕阳年纪依然在王屋山下科技助农的“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有心系防风固沙兼顾农业生产、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的蒋建平……老宝贝们是一座座精神大宝库,是一座座永远闪耀后辈的灯塔,给奔跑在征途中偶觉心累的人以激励,给世界上曾有过灰暗经历的人以光明,对自己言:赤诚坦荡,未来可期!不忘初心,坚持到底!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09届学生 侯海锋:
听闻王教授捐了8000万,登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心里甚是欢喜。这是寒冷冬日里的一汩暖流,满满的正能量。上学时,有人说去农大,就是去种地,学那干啥。或者说那孩子学习不努力,最后又去修理地球了。世俗的人,我们且不去评判,对上学的学生也是无疑增添了不小的麻烦。现在一看,不是原来想的那回事儿,有知识的人种地,有知识的人搞研究,是可以有出息的。农大人可能因为从事工作的原因,干得很好,很少被人知道。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弘农爱国,厚生丰民,拳拳赤子之心,早已刻在农大人的骨子里。这次王教授大放异彩,是农大人对外的一次光辉出镜,是对知识分子,爱农学农弘农人的极大褒扬。王教授七十多岁了,愿他健康长寿。
体育学院2018届社体专业毕业生 江兵:
作为河南农业大学校友,为王教授感到骄傲,在自豪之余我想到的更值得关注的就是王教授的钱是怎么来?答案是科研成果转化,让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真正落地,了不起!比起捐款本身,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科研成果转化。除了敬佩之外,从普通校友角度思考,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校友,一流大学的排名很多的指标,校友的影响力、声誉,是一流大学核心的竞争力。如果王教授或者未来农大其他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通过农大校友企业家、创业者来转化,孵化上市公司或成熟的产品,既助力校友事业发展又是在助力母校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将会是更具有成就感的事情。“来源于科研,用于科研。”致敬真正的知识分子!祝王泽霖教授身体健康、再创佳绩,祝福母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2018级日语2班 梁浩冉:
古诗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我们都曾将这句诗倒背如流,却不曾有过切身的体会。77岁的河南农大老教授王泽霖,这位老人把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何为“达则兼济天下”,他,一生不曾享受雍容富贵,他,一生简朴,他,一生有所作为,他,是模范,是榜样,是农大人的骄傲!
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4班 崔近华:
他对自己吝啬,对别人大方。他给自己定下了“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专心学术,不慕名利,还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禽病防疫事业,捐款改善科研条件。他是农大的教授,是农大的榜样,是农大学子的学习典范。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我们都应该向王教授学习,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在这之前更应该提高自身品质,变得更好。
2019级园艺3班 史燕宇:
科教兴国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王泽霖教授一辈子为我国家禽事业不懈奋斗至今不休,一辈子科研建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却总说“做的还不够”。他是真正的学者,农大人心中的榜样教授,社会称赞的时代楷模!王泽霖教授达则兼济天下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2019级日语1班 薛炎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研究枯燥无味。但是,王泽霖老教授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是有温度的,伟大的科学家是值得敬重的。他不仅将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更为祖国的后继者开辟更广阔的未来。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王教授启迪我们,我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都承担着历史使命。坐得住冷板凳,受得住研学心,或许是我们给王教授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