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王桂凤 郑真真)日前,我校学术研究相继传出好消息,农学院王桂凤课题组和生命科学学院郑文明课题组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 (植物科学趋势)发表两篇高水平焦点文章。Trends in Plant Science由Cell出版集团主办,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SCI影响因子14.006,JCR和中科院生物类1区杂志)。
王桂凤课题组长期从事作物种子储藏物质积累的分子机制以及种子发育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此次发表论文的题目为《PHE1调控胚乳基因组印记和种子发育》(PHERES1 Controls Endosperm Gene Imprinting and Seed Development),综述了植物胚乳基因组印记及印记基因调控种子发育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印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组印记建立及进化的机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各种开花植物中已鉴定到几十到几百个印记基因。而这些印记基因富集的功能类别在不同的植物中相似性较低。尽管如此,仍有一定数量的印记基因在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中功能保守。特别是一些母本印记基因,它们一般都参与生殖发育。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拟南芥父本印记基因均不影响二倍体种子的发育。有趣的是,一部分拟南芥父本印记基因参与建立不同倍性杂交生殖障碍。而PHE1通过结合邻近转座因子控制下游印记基因的表达,揭示了I型MADS-Box转录因子在胚乳细胞化过程中的功能。并且,I型MADS-Box转录因子通常以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增加结合DNA的特异性参与种子早期发育。文章指出了可能存在的I型MADS-Box转录因子的互作组合以及PHE1-AGL62二聚体共同参与调控胚乳细胞化。博士生王永彦为第一作者,王桂凤教授为通讯作者,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江华研究员为共同作者,河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郑文明课题组发表论文的题目为《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多途径抑制致病性》(Phage Cocktail Therapy: Multiple Ways to Suppress Pathogenicity),综述了噬菌体鸡尾酒疗法控制植物细菌病害的重要进展。文章认为,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粮食产量减少10-20%,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最常用的策略是使用抗生素和铜基化合物,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大规模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性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野外积累铜基化合物会危害人类健康,对动植物有毒害作用,并导致耐铜细菌的产生。噬菌体疗法现已被用作具有明显优势的生物防控方法。据估计,噬菌体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且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作用靶点,有些噬菌体甚至只感染一种或几种病原菌。因此,通常需要使用噬菌体混合物或噬菌体鸡尾酒疗法来针对环境中基因型多样化的致病菌,噬菌体鸡尾酒疗法为通过生物防治途径精准有效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提供了新的希望。生命科学学院刘娜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郑文明教授为通讯作者,河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