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当2021年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繁塔的穹顶,抚过湖畔天鹅的羽翼,也带来了新的一年里灼热的期盼。回首2020,全体农大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书写了一曲守望相助的大爱赞歌。这一年,我们勇担疫情防控的使命,把病毒阻拦在校园之外,3万名师生共聚线上课堂;这一年,我们勇担稳农情保粮安的使命,“云端”架起金桥,知识送到田间;这一年,我们顺利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再谱新篇;这一年,我们聚焦创新引领,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迎来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那些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荣光,将随着我们的文字和图片一起镌刻在历史中。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岁月,砥砺初心,笃定前行,共赴下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一、风雨同心 共克时艰——学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全体农大人共克时艰,在大战中锤炼忠诚担当,在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校党委靠前指挥,沉着应对。学校上下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守护家园的决心,用科技之光、万众一心之力,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唯一记大功集体。
“云端”筑起三尺讲台,师生相聚网络课堂。学校在全省高校中首批启动线上教育教学,在线开出776门本科生课程和77门研究生课程,着力强化网络教学纪律和课程思政,确保“教师离校不离教、学生停课不停学”。
做志愿表率,为党旗增辉。党员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和奉献,让善意和温暖在寒冷中传递,让这一抹红色成为最靓丽的色彩。
不误农时,专家团队服务“三农”促生产。学校坚持担当有为,疫情期间,14个领域40名资深农业专家成立了农业生产服务团,线上线下指导农业生产,助力农业复产复工。
相关报道链接: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细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
图说 | 线上开学第一天,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
百名党员志愿者正式上岗工作 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看望慰问坚守在防控一线的党员志愿者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看望慰问防控一线党员志愿者
【战“疫”进行时】战疫情 促生产 河南农大在行动
【战“疫”进行时】1902厘米!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抗疫图鉴
【战“疫”进行时】118组图:致敬“疫”线奋战的农大人!
【战“疫”进行时】教务、研工、附中等单位深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战“疫”进行时】学校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开学后勤保障工作“实战”演练
【战“疫”进行时】我校十项举措推动防控及复学准备工作落细落实


二、入选“双特” 再赋动能——我校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我校顺利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和林学4个学科群全部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建设序列,入选数量、类别和支持力度位居全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序列第一,为学校实现跨越提升、冲击“双一流”提供了重要机遇。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是为国家“双一流”战略布局积蓄后备力量的河南实践,也是对学校发展的全面检阅和考量。在河南高教发展布局中,“双特”高校是仅次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第二梯队,将有力促进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相关报道链接:
我校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带队参加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
学校召开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规划论证会


三、文明之花 绽放校园——我校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荣誉称号
我校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荣誉称号,该荣誉是省委省政府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授予学校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对学校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绩的肯定。此次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评选是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改革后开展的第一次评选,是我校连续三届荣膺“省级文明单位”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新突破,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报道链接:
新突破:我校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称号


四、科研攻关 彰显担当——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疫情爆发后,张改平院士第一时间整合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个实验室的优势资源,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开展建立新型冠状病毒分子检测和抗体检测方法、新概念疫苗研发、病原溯源等工作,研发四种新冠肺炎检测试剂,新冠疫苗研发进入量产前的临床准备阶段。整个疫情期间,以张改平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农大师生无论身在何地,都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抗疫赞歌,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相关报道链接: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荣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弘扬抗疫精神 致敬英雄】张改平:科学家就是要为国家和人民解决问题
最难忘的一课——全校师生认真收看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讲授“开学第一课”


五、创新驱动 协同发展——我校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成立
我校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成立,该联盟是河南省教育厅倡议,由我校、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5所高校共同发起筹备组建。我校为理事长单位,其他4所高校为理事单位。
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坚持开放创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倡导、引领、推进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建设。联盟的工作重点旨在推动河南省新农科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协同育人等方面强化合作与创新,不断提升河南省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联盟的使命是通过新农科建设,推动河南省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服务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
相关报道链接:
我校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我校参加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发布会


六、国际合作 又添华章——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等国际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一带一路”带来和平友谊,更带来合作共赢。11月27-30日,我校承办的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在郑州举办。论坛的举办,将全方位深化中国-中亚五国友好关系和农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助力我校以特色骨干学科带动整体实力提升,奋勇冲击“双一流”,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强力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显著的作用。
我校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在蒙古国合作举办的“黄河国际学院”,已经实现境外办学首批招生60人,这是我校首个获批成立的境外办学机构,在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应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邀请,我校与卡拉卡尔帕克农业和农业技术学院举行了线上合作洽谈,两校在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开展研究等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相关报道链接:
学校召开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论坛筹备工作协调推进会
【国际论坛】重磅丨抢先看!这个国际合作论坛即将启幕!
【国际论坛】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开幕
【国际论坛】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
【国际论坛】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专题论证会举行
【国际论坛】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专题论证会在郑州成功召开
【国际论坛】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主旨报告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农业工程学科与现代农业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生物学学科与现代农业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林学学科与现代林业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农业工程学科与现代农业分论坛暨院士报告会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
【国际论坛】作物学学科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创新管理:农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郑州成功闭幕, 线上超1万人与会
【国际论坛】“计算机学科与植物表型、作物模型与智慧农业”创新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论坛】畜牧学学科与智慧牧业分论坛成功举办


七、厚生丰民 家国情怀——我们身边的榜样群体
毕生勤俭不舍粒米,近亿身家挥手全捐。禽病防疫研究学家王泽霖,把毕生科研转化所得的8000多万捐给学校,他的事迹一经《光明日报》报道,随即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以百计的媒体转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王泽霖热”。随后,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等100余家媒体跟进采访,《光明日报》更是连续推出8篇重磅报道,让河南农大的闪亮名片和王泽霖教授“国士无双”的光辉形象家喻户晓,勉励了青年一代刻苦钻研、报效祖国,更是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峰。王泽霖教授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被学校授予“厚生丰民楷模”荣誉称号。
伏牛山上“点石成金”,助力百姓脱贫致富。6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重磅专栏——“脱贫攻坚路上 知识分子这样担当”,开栏之作便是《八百里伏牛山上的“点金师”》,报道了我校高致明教授为山区百姓送上“金饭碗”,助力广大豫西山区贫困户依靠中药材种植脱贫致富的事迹。高致明教授荣登“中国好人榜”,并入选“河南省第七届道德模范”。他的事迹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知识分子投身脱贫攻坚的初心和贡献,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中的担当。
崇尚勤俭节约之风,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我校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宣传片,郭天财教授的《郭小麦的一麦情深》和王泽霖教授的《一蔬一饭的天长地久》,在河南卫视连续半个月每天7次滚动播出,在全省火车站、汽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播出,极大展现了农大人的高尚品格。
相关报道链接:
【光明日报】老教授王泽霖“两个极端”的金钱观
学校授予王泽霖教授“厚生丰民楷模”荣誉称号
省长尹弘主持召开专家学者新春座谈会 王泽霖教授应邀参会并发言
【央视面对面】王泽霖:“抠门”退休教授 捐款八千万
【CCTV1朝闻天下】老教授捐出科研收益8208万元 王泽霖教授:来自科研 用于科研
【CCTV13新闻直播间】老教授捐出科研收益8208万元 王泽霖教授:来自科研 用于科研
八百里伏牛山上的“点金师”——河南农大教授高致明指导中药材种植带动数万家庭脱贫奔小康
【河南卫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丨“郭小麦”的一“麦”情深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丨一蔬一饭的天长地久


八、干部换届 气象日新——学校第九次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顺利完成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学校第九次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提拔干部120人,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基层去、到艰苦岗位去建功立业的担当精神和实干作风成为主流,有力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此次换届,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换出了勇于担当,换出了风清气正,更是换出了事业发展的新气象。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学校党政机关和直属机构办公场所整体搬迁至龙子湖校区,三校区、多基地办学的精彩画卷精心绘就,徐徐展开,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正阔步向前!


九、领导关怀 信心倍增——武维华、王国生、尹弘等领导来校调研
这一年里,领导的关怀让大家备受鼓舞,铆足了干劲儿,乘势而上。
3月2日,疫情防控正紧张的情况下,省长尹弘来校调研检查疫情防控及开学前准备工作,对学校关心关爱师生、周到细致安排部署防控工作表示肯定,对大家的辛勤工作感到欣慰,并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坚定了我们“把病毒挡在校外”的信心。
9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率调研组到龙子湖校区,就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我校考察过程中,他就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项宣传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12月31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冒严寒到农大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殷切期盼。他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将不辜负省委和王国生书记对农大的信任和鼓励,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农大人的光荣使命!
相关报道链接:
省长尹弘来校调研检查疫情防控及开学前准备工作
武维华率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来校调研
省委书记王国生来校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我校师生热议省委书记王国生来校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河南农业大学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党委研工部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王国生来校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党委学工部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王国生来校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校团委组织广大团干与青年学生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王国生来校宣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学校各单位通过多形式学习王国生书记讲话精神


十、精心谋划 再铸辉煌——学校“十四五”规划启动
回望过去,心潮澎湃;放眼未来,征程豪迈。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学校建设省级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的开局之年,也是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10月16日,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也吹响了向下一个五年奋进的号角。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2021年注定彪炳史册,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见证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在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相关报道链接: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暨第五轮学科评估政策说明会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学者座谈会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一)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二)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三)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四)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五)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六)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七)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八)
【专题报道】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九)
策划/王红艳 周红飞 文字/陈玺 图片/孙慧敏 李洪振 编辑/谢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