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大精神是什么?很多农大人都能够说出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这十六个字,这是无数农大人百余年来奋斗的真实写照,是融入农大人血液里的真谛。对农大精神的传承和探索远不止我们看到的,农大不会跟风逐潮,而是静守立德树人。过去的一年,甚至很多年里,他们潜心耕耘自己的沃土,用心感知厚生丰民,用行动践行农大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足够真切的农大力量。前方的道路还有很多未知,未知也是一种希望。千千万万的农大人正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影像深深刻在了2020年的记录里,而我们想用这样微不足道的方式向奋斗路上的“出彩农大人”致敬,期待把农大精神的星火传的更远。为进一步弘扬农大精神,展现农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梳理汇总了2020年主要媒体上的农大人故事,以飨读者。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受表彰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奖。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会前和全体获奖人员一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河南日报】(2020年9月9日 第2版)
【河南日报】(客户端)(2020年9月9日)
【大象新闻】(2020年9月8日)

金秋时节,在河南漯河固厢乡小师村田间地头,不时传来阵阵轰隆隆的收割机声。一台台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行而过,只见地上就剩下几公分高的茬子。这是在收割青贮玉米,与籽粒玉米、鲜食玉米不同的是,包括果穗在内的地上部分全部绿色植株都能被有效利用,经过切碎、加工和青贮发酵后,就成为牛、羊等所需的高质量青贮饲料。由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和河南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河南省全株青贮玉米全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与推广应用示范观摩暨研讨会上,省内相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和企业代表们现场观摩了全株青贮玉米从品种田间种植、机械收获现场、青贮原料制作到羊养殖的全过程。
“我宣布,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籽粒机收15亩高产示范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为1127.45公斤,15亩高产示范方机收实测产量为1044.68公斤!”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宣布的测产结果,河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创造了测产创“双千”的优异成绩。表现出极强适合机播和机收性状的“豫单9953”,有望改变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被动局面,成为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方式革命性改变的当家品种,使玉米像小麦一样实现方便快捷的籽粒机收,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快速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人民网】(2020年9月17日)
【河南日报】(2020年9月18日 第06版)
【学习强国】(2020年9月17日)
【大河网】(2020年9月18日)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年9月29日)
【大河网】(2020年9月29日)
【凤凰网】(2020年9月29日)
【大象新闻】(2020年9月29日)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农大人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通过在食堂制作摆放文明用餐宣传板,悬挂宣传条幅,开展文明餐桌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让美味佳肴不再成为剩饭剩菜,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学校提供“自选餐”、“拼盘菜”、“大小份饭”、“大小馒头”等品种,提倡“按需所取,按需所买”,逐步取消份菜供应模式,让师生自助选餐,用量自定,开展光盘奖励活动,凭“光盘”奖励水果,凭“光盘”可获得积分卡,凭积分卡可获得相应的饮料或餐品,推行“公筷公勺”,减少使用食品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央视新闻联播】(2020年9月13日)
【河南广播电视台】(2020年9月1日)
拾月

英雄赞歌冲云霄,万众一心向前进!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70载岁月洗礼,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我校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老战士陈兆波、胡鹤亭、刘美英、唐银武、王春荣、吴西方、周福林七人获得荣誉勋章。这七位老战士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2岁,有的已经不能下床,但佩戴上金灿灿的纪念章,老人们都努力挺直身躯,不少人还行起了庄严的军礼,表达一名老兵对这份荣誉的珍惜。老战士们忆起往昔峥嵘岁月,依旧激情满怀,即便是吃力的言语,都丝毫掩盖不了保家卫国的豪情。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网】(2020年10月23日)
【中国新闻网】(2020年10月23日)

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玉米产业链大会上,由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北京种子协会联合评定的“荣誉殿堂”玉米品种20强出炉,陈伟程教授选育的“豫玉22”获评“荣誉殿堂”玉米品种20强。“豫玉22”是陈伟程教授于1997年选育的优良玉米品种,应用了在玉米雄性不育基础研究上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实现”三系”配套, 先后通过国家和河南、山东、吉林等14个省(区)的审定,年制种1.3万亩,是我国迄今为止不育化制种面枳最大的杂交种,也是我国玉米第五次更新换代代表性品种。在“豫玉22”研发成功后,陈伟程在全国率先釆用“有偿使用、选择授权” 的市场化操作方式,被业界誉为“科研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功的成果转化模式”。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大河网】(2020年10月23日)

从春节过后到小麦成熟收获的四个来月时间里,他不管周末和节假日,不顾严寒酷暑,先后深入到全省17个市实地考察调研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草情,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他就是被人亲切称为“郭小麦”的——郭天财教授。在此期间,应农业部门邀请,专门录制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微视频在全国播放,先后三十多次接受中央和河南广播电视采访;《光明日报》曾以“疫情肆虐之际,他们走向麦田”为题;《人民日报》曾以“郭小麦麦田问诊”为题;《河南日报》曾以“与郭天财教授一起看苗情”为题;河南新闻联播曾以“专家支招农业生产”为题;《教育家杂志》曾以“郭天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教授”为题等对我抗疫情、促春管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河南广播电视台】(2020年10月13日)
【河南高教】(2020年10月6日)
【新浪网】(2020年10月4日)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白露已过,稻穗低垂,在信阳光山县北向店乡李楼村,千余亩长势喜人的优质水稻将大地铺成一片金黄。这些水稻出身不凡,他们都是由河南农业大学赵全志教授领衔主持的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项目的试验品,“双优”是指优质稻谷、优质青贮饲料;“双高”是指饲草和再生稻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其研究的核心是水稻全株青贮技术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承载着为国家探索优质口粮和优质饲草高产高效新模式的使命。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河南日报】(农村版)(2020年10月15日 第02版)
【大河网】(2020年10月12日)
【正观新闻】(2020年10月12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0年10月12日)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通过种植莲藕带领群众致富、被亲切誉为“泥坑博士”的我校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吕伟增,是本届唯一上榜的河南大学生,也是我校大学生时隔九年再次摘得此项殊荣。多年来,他扎实学习钻研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知识。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暑假兼职农资销售等工作,走进田地识虫草,深入大棚辨病害,在农业生产一线学技术长本领。他善于总结提升,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农民种植管理经验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产技术理论体系。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每年帮助农户实现亩产年增收超600万元。他的事迹为大家树立了学农爱农的榜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支持农业,投身于农业。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中国大学生在线】(2020年10月29日)
【网易新闻】(2020年10月3日)

12月12日,冬日暖阳,晴空万里,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处处洋溢着重逢的喜悦。河南农业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成立大会暨校友事业发展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70余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校友企业家代表,怀着对母校、对师友的深情,相聚母校,共襄盛典。河南农业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的成立旨在弘扬农大精神,发扬优良校风和光荣传统,为从事和关心创业与投资的校友打造沟通交流平台,全面搭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桥梁,为校友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实现校友企事业单位优势互补、信息与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和发展,尤其在服务“三农”领域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构建校友和母校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媒体报道链接:
【人民网】(2020年12月14日)
【大河网】(2020年12月13日)
【大象新闻】(2020年12月13日)
编后语: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和收集媒体上的农大人故事,各单位如有相关报道可及时联系我们,并将相关信息发送至邮箱xcb63558620@163.com。
策划/王红艳 周红飞 文字/谢东明 孙慧敏 图片/孙慧敏 李洪振 编辑/陈玺 孙慧敏